策略联盟平台 校馆藏文脉 弦歌育青年
当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用“在断裂处弥合,于聚散中永续”拼接起文明的碎片;当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赓续文脉,传承文明”守护历史根脉;当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传递中国教育者的育人初心……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引导莘莘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校馆弦歌”的背后,是链接历史、文化、科技和当下青年人的一座座鲜活“桥梁”。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如何让“抽象化”的历史故事不再停留于课本?四川大学博物馆在展厅复原了发掘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的探沟场景;复旦大学陈列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西南联大博物馆复原教室和“火腿椅”。当青年学子们“重返”发掘现场,目光触碰到考古前辈的书写笔记;“走近”《共产党宣言》,了解蘸着墨汁吃粽子的“真理的味道”;“落座”火腿椅,用指尖的触感“读懂”烽火岁月里的坚守。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年份、文字、图片,而是有温度,有细节,有情感的生命经历,文化自信在这样的“触碰”中悄然扎根,在青年人的心中成长为守护文脉、薪火传承的坚定力量。
如何让“碎片化”的文化脉络得以贯通?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华各民族文物;中国农业大学的饲料博物馆展示了1600多种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山东大学博物馆系统收藏和展示了本校考古专业师生亲手发掘、修复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博物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横向的拓展延伸,又有纵向的专业贯穿其中,不同专业的青年人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与自己学科对话的入口,这种“各取所需又同向而行”的文化传承,条理清晰的系统化整合,让各专业各领域的学子们可以站在更广阔的全局视角理解文明的源头与演进、文化的多样与厚重、传承的艰苦与重要。
高校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所高校都以独特的校史资源,汇入中华文脉绵延的长河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陈列着我国第一架由高校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陈列着写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粉色车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人们可以亲眼看见嫦娥六号探测器钻采子系统实物。校馆中的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让历史丰满起来,唤起新一代青年人心中油然而生“为之奋斗”的信念,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高校博物馆则是大学里的“大学”。如果说浩荡的五千年是一首歌曲,那么高校博物馆带给青年人的便是触摸旋律、读懂音符、谱出新曲的机会。与文明对话,与先辈共鸣,与历史交融,“校馆弦歌”坚守文脉传承,在新时代奏响青春之歌的动人篇章。(方可)
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